为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中“推动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部署及《贵州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化“美丽中国·青春行动”时代内涵,7月9日-16日,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组织“绿盾”生物安全知识宣传科普队走进正安县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石笋峰景区、正安县桴焉镇茶种植基地,深入景点广泛开展绿色科考、生态种植宣讲、文明绿色出行等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景区景容景貌改善、垃圾治理,农业种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专项行动,自觉投身美丽中国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访黔北喀斯特生态文旅明珠——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
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桴焉镇,地处黔北高原大娄山脉北部腹地,距县城31公里,总面积1244.5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0%,是贵州省首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也是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典范。同时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是正安县人民政府倾力重点打造的旅游扶贫项目点,2017年由正安县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接手进行改造,现以避暑经济为抓手,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重庆、湖南及周边游客长租,以亲民价格,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打造宜旅“梦想村”。
“清扫行动”绘就生态保护实景课堂
7月14日傍晚时分,九道水景区湖畔广场“村ROCK”摇滚大篷车首站演出在此启动。以山水为舞台,吉他演奏、本土音乐燃爆全场。改编的《蓝泥湾》、《男孩别哭》等经典曲目一一呈现,这场以吉他为文化载体,生态为行动底色的乡村音乐会吸引了近千人的参与。“绿盾”生物安全知识宣传科普队、“青耕”志愿服务队全体志愿者以生态为弦,用“清扫行动”弹奏了一曲纯净自然的乐章。20余名志愿者沿3公里湖岸线分组作业,细致捡拾水面漂浮物与岸滩遗留垃圾,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保护理念。这场持续数小时的净绿行动,让弯腰捡拾成为习惯,不仅让景区环境恢复洁净,更在游客心中播撒下保护景区环境的种子。
从“生态屏障”到“金山银山”的蝶变
7月15日,在莲花湖区域,志愿者体验特色水上乐园项目。在乘坐船的过程中,湖岸四周植被繁茂,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交织成天然的绿色屏障,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正安县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韦青松谈及九道水景区的旅游开发历程时介绍,景区开发以生态保护为主,禁止任何砍伐,形成“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的特色模式,2025年新增的水上飞人、摩托艇等5大水上项目,带动周边村民转型为安全员、讲解员,景区直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200个。实现“从生态之美到经济腾飞的精彩蜕变”。森林防火一线工作人员骆兵为志愿者阐述了在森林防火、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协同联动机制,重点强调了生态护林员每天开展网格化巡查,覆盖林区全区域重点地段,通过常态化隐患排查与防火知识宣传,将火源管控落实到每条山道、每个卡口。
访自找苦吃“小陈书记”,践行党团青年初心使命
“小陈书记”陈永在九道水湖畔,为党团青年带来一堂兼具思想性、互动性与时代感的主题团课。他从自身读大学、担任村干部、从体制内辞职经历出发,聊到自己推广九道水景区感悟,分享景区推广要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自媒体”不能无底线搏流量,不弄虚作假,做实实在在的事,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小陈书记”带着情怀扎根,作为乡土的“守望者”,处处践行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彰显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广大党团青年树立了光辉榜样。随后,生物科学学院团委老师张彩艳和“小陈书记”就景区保护,如制作树木“电子身份牌”展开交流,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志愿团队通过专业知识为每棵树都挂上‘电子身份证’,游客通过扫码就能了解树各方面的知识,助推形成“体验+科普”的旅游模式。
桴㯊茶山:生态种植绘就绿色发展图景
志愿者团队开展"一杯安全好茶的生态溯源"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参与式实践学习生态种植体系如何保障茶叶安全与健康。这场以"从土壤到茶杯"为脉络的研学活动,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茶叶生产全链条认知,将茶园转化为自然教育课堂,带动茶叶文创产品开发,让茶香与生态理念同步走进大众视野。
石笋峰乡会:让名山开发与生态旅游双向赋能
石笋峰坐落于喀斯特地貌与常绿阔叶林交织的生态敏感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由政府、原住民、生态专家、旅游从业者组成"石笋峰开发团",通过特定的节日,激活旅游发展。7月13日,志愿者一行来到石笋峰乡会现场。现场人头攒动,道路两侧摆满了售卖火腿肠、烤面筋、炸土豆、蒸米皮以及农家蔬菜水果的摊位。 卖水果王姨讲“自从政府推广了乡会以来,这里游客增加了很多,我这桃子再也不用挑到县城去卖啦!今儿个一上午就卖脱半筐,全靠游客朋友来帮忙!”石笋峰乡会让"保护-开发-受益"形成正循环,让村民真正收益。
正安县以“生态美”撬动“文旅兴”,以“生态优”带动“百姓富”,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民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生物科学学院的青年以乡村为舞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生态调研,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青年学子与乡村的距离,也促使了更多人投身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这场“象牙塔”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不仅延续着正安“生态为笔、民生为墨”的发展篇章,更让青春力量在生态与经济的交响中,写下“科研惠民”的鲜活注脚,让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越走越宽。
生物科学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在学院党政领导的有力支持下,共组建3支队伍,分别由王溯、程博幸、张彩艳带队,直接参与学生59人,分别是“绿盾”生物安全知识宣传科普队、“青耕”志愿服务队、“植芽星火”实践团队,赴遵义市正安县、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联合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各班级团支部以党建引领,团建协同共促,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党课深砺初心;生物安全知识宣传如防外来物种入侵、环境保护、生态种植、文明绿色出行;建设美丽中国,感悟乡村振兴;“科创未来・青春行动科创小课堂、创新科技宣讲、笔绘未来;推普促乡村振兴;未成年儿童关爱及支教等一系列服务,受慧人群600人以上。党委书记孙秀华、党委副书记王珏高度此次“三下乡”,提前部署,沟通协调,提供安全保障,并亲自带领梁涛老师等送队伍至目的地,在实践中开展党课。“绿盾”生物安全知识宣传科普队依托省级金课团队,由院长任翠娟带领生物入侵组程搏幸、罗秦欢及病虫害组兰世超、陈运泽、周丹、韦雪娇等专家教授团队做智力支持,为整个宣讲内容做指导,团队为暑期“三下乡做”巨大贡献。由刘思负责,兰世超指导的《一杯安全健康的好茶是如何诞生的》在志愿者和种植户中引起热烈反响和好评。
文/曾江、杨韩奕琪 图/
初审/张彩艳 复审/王珏 终审/孙秀华
茶园合照
音乐会照片
志愿者捡垃圾合照
志愿者捡垃圾照片
韦青松在景区作业
生态护林员在作业
与“小陈书记”交流照片
王珊调查茶叶病虫害
茶山合照
志愿者在石笋峰下合影
志愿者在正安乡会合照
庙会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