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1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4周年,为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增强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让绿色理念在童趣中扎根,7月11日生物安全志愿服务队在正安县瑞豪移民安置房益童乐园开展“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科普活动,通过绘画填色、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生物安全知识,筑牢生态保护的“童心防线”。
蛇类小课堂·学会巧防护
“要是邻居及时发现被蛇咬伤的农夫,悲剧能改写吗?”随着旁白声起,一场别开生面的蛇咬伤急救话剧拉开序幕。
舞台上,农夫痛苦地躺在地上,手臂上的“蛇咬伤口”清晰可见。邻居匆忙赶来,先是学着武侠剧里的样子,夸张地俯身用嘴吸吮伤口——“停!这是错误的!”旁白及时喊停,“如果施救者嘴里有溃疡,毒液会钻进身体哦!”只见“邻居”突然捂住脖子倒地,逼真的“中毒”模样让台下小朋友们惊呼起来。
随后,正确的急救步骤在话剧中一一呈现:邻居掏出手机拨打120,清晰描述“蛇是灰黑色、三角头、半米长”,还不忘拍下照片发定位;接着轻轻扶起农夫,用“布条”在伤口近心端螺旋缠绕,手指试了试松紧度(能插进一根手指刚刚好);又用“矿泉水”冲洗伤口,每20分钟松开布条1分钟……最终,在规范急救下,农夫顺利等待救援。孩子们在欢笑中记住了错误急救的危害和正确步骤。
话剧落幕,志愿者们化身“蛇类小老师”,用图文卡片和互动问答开启科普环节。从蛇的简单识别(看头部、花纹、行为),到户外预防(穿好防护衣、打草惊蛇),再到遇蛇应对(冷静后退、不挑衅)。通过话剧直观感受、科普互动记忆,孩子们不仅消除了对蛇类的盲目恐惧,更掌握了实用的防护与急救知识。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拿着志愿者分发的“蛇类安全小手册”,兴奋地分享收获:“我知道被蛇咬了要先打120!”“以后去公园不会乱摸草丛啦!”
笔绘“入侵者”·故事传知识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为小朋友们分发了印着外来物种轮廓的无色图片——有圆滚滚的福寿螺、藤蔓缠绕的刺果瓜、开着小黄花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家伙’,可能是破坏环境的‘坏家伙’哦,现在请大家用彩笔给它们涂上颜色,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它们吧!”志愿者的话刚说完,孩子们便拿起画笔,有的给非洲大蜗牛涂上“慢吞吞的棕色”,有的给紫茎泽兰画上“抢占土地的紫色花瓣”,在自由发挥中,一个个“入侵物种”的形象渐渐鲜活起来。
填色结束后,志愿者曾江笑着举起手中的“奋斗青春正当时,以‘安’守护促振兴”生物入侵知识手册:“小朋友们好呀!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又重要的话题——生物入侵。
想象一下,你正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开心地玩耍,突然有个不认识的小朋友跑进来,还把你的玩具都抢走,霸占了你的地盘,你是不是会很不开心?”他用生动的小故事讲解了5种常见外来物种,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纷纷举手提问,在互动中记住了这些“入侵者”的特征和危害。
“大富翁”闯关·实践固意识
“接下来,我们要变身‘生态小卫士’,玩一场‘生物入侵大富翁’游戏啦!”志愿者杨朝阳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欢呼起来。在志愿者曾江、陈婧怡的协助下,小朋友们分成两组,雀跃出发。
游戏棋盘上,“任务点”和“奖励点”错落分布:走到“大侦探”任务点,孩子们要从一堆图片中找出哪些是外来入侵物种——“这个紫色的花是紫茎泽兰,我认识!”“这个蜗牛是非洲大蜗牛,手册里讲过!”大家七嘴八舌,像小侦探一样认真分辨;来到“朗读站”,孩子们拿起知识手册,用清脆的普通话朗读刚才听过的入侵物种小故事,让大家明白,讲好普通话能更好地分享知识、传递力量。
每当孩子们答对“发现入侵物种该怎么办?”等问题,就能获得“生态小卫士小手表”作为奖励。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不仅巩固了外来物种的识别知识,更牢牢记住了防范办法。
让生物安全知识走进童心。孩子们在绘画中观察,在故事中学习,在游戏中实践,不仅认识了外来入侵物种,更种下了守护家园生态的种子。把生物“安全”变成一种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智慧。这种智慧会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保护自己、尊重生命、融入社会的重要能力。未来,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用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更多人加入生物安全守护队伍,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文/张彩艳 史建豪 曾江 图/杨朝阳 黄春娅
初审/张彩艳 复审/王珏 终审/孙秀华
1话剧表演
2小朋友与生物入侵绘画合影
3活动现场
4志愿者讲解入侵生物
5生物入侵游戏
6活动合影